館舍介紹
八塊厝民俗藝術村
藉由傳藝創生的在地擴散
文化傳承透過延續傳統,傳承思想與技藝
八塊厝民俗藝術村
藉由傳藝創生的在地擴散
文化傳承透過延續傳統,傳承思想與技藝
大湳森林公園原為國防部轄下龍騰營區,民國76年交接予保一總隊,78年改名為大湳營區,直至106年為止,因警政署任務調整之故,8月遷出,並且移交桃園市政府養護工程處管理。
整體公園景觀以「教育、環境、娛樂」3個元素規畫設計,內部原有25棟館舍,有2棟因老舊改建為滯洪池的一部分,23棟館舍提供各局處單位進駐,包含市府文化局、社會局、民政局、區公所等進行整建,提供市民多功能使用,還有3個不同功能的滯洪池,再加上豐富的自然生態,經調查約有7種棲地類型,包含景觀植栽、先驅樹林、草生荒地與農地,其中景觀植栽面積最大,約有195種植物,以草本90種為主,喬木67種次之,全區原生種比例達49.7%,有臺灣肖楠、石斑木、香湳、臺灣鳶尾等,動物生態則以鳥類種類較多,有第2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黃鸝、魚鷹與鳳頭蒼鷹,第3級應予保育的紅尾伯勞與臺灣藍鵲等。
藝術村設置於大湳森林公園內,是利用園區內既有4棟廳舍及週邊草皮景觀,發展成為北部地區具特色的閩南及民俗文化基地。館舍外觀以閩式入口作為意象,建築外觀搭配閩式白牆紅瓦,並設計閩式窗花,以營造傳統閩式建築之氛圍,入口處則設置迎賓裝置藝術,以歌仔戲的武生、文生、花旦、淨角(花臉)、丑角創作,各角色的一顰一笑象徵戲台上的人生百態,把熱鬧的節慶戲劇演出搬到園區,歡迎各位的到來。
本園區規劃方向,包括傳統民間信仰、民俗技藝、視覺藝術、表演藝術、臺語資源的保存、展示、收集、推廣的功能,致力朝傳承、創新、年輕等願景前進。在建築空間上藝術村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結構,將原有建築修復再利用,重新賦予新的任務,每份建築材質與角落都有過去曾經參與這塊土地的記憶與回憶,並與在地生活的人們記憶串連,將故事傳承至下一代。
中央廣場
位於藝術村四棟建築中間的戶外空地,為藝術村戶外服務空間。以民俗文創市集作為主軸,邀請民俗技藝、手作工藝、特色文創、農創、傳統小點等攤位,提供不同風格的創作者、在地農業、地方創生團隊更多的行銷及曝光機會。
互動藝術裝置
好戲登場
早期廟埕是凝聚庶民共同歡樂記憶的最佳場域,歌仔戲在臺灣歷經百年的發展,從廟埕野台登上國家劇場,始終乘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邀請國寶紙雕藝術家洪新富先生以「戲台」為發想,以「好戲登場」為主題,將歌仔戲的武生、文生、花旦、淨角(花臉)、丑角等,各角色的一顰一笑,象徵戲台上的人生百態,將紙的柔軟與可塑性,以鋼鐵等堅固材質造型呈現,搬進藝術村,讓民眾更近距離接觸。
五福臨門好吉兆
五福臨門指的是「福祿壽喜財」五星, 是臺灣民俗最為熟知的角色,內涵上呼應了臺灣偶戲造型特色,以及說好話、過好日的臺灣庶民價值。
規劃福祿壽三星為一組件,財神及喜神結合街道傢俱功能,讓民眾可以在林間休憩,並成為熱門打卡點。
生活即文化,讓文化再次深植於環境。